观察恒大造车有多大

“取决于手里的牌如何打。”

作者

李鸣娟编辑

谨畅

汽车产业云原创出品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字来描述人们对恒大造车的印象,那恐怕就是“大”。

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恒大新能源汽车加入造车新势力,通过一系列大手笔的“买买买”操作,实现了汽车生产技术、流通渠道以及配套服务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业务布局。

“首期规划万辆产能,力争10年内达到年产万辆,并要用3-5年时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是恒大向业界展示的信心。

恒大的汽车业务版图有多大,发展空间有多大?能否真如其名,恒(久)大!

财大气粗打基础

优质的产品是基础,财大气粗的恒大绝不含糊。

跨界造车的软肋是产品核心技术,恒大的解决方案可谓简单粗暴——买!

结束与FF的跨国大戏后,恒大不仅拿下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销售资质,更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资源:

整车制造方面,FF的研发经验、萨博的凤凰平台以及柯尼塞格跑车团队;动力电池方面拥有日本顶尖的卡耐新能源公司;电机电控方面,更是押注国际顶尖轮毂电机技术;此外还有动力总成和新能源汽车3.0底盘架构。如果将一辆新能源车比作是一道珍馐佳肴,恒大至此基本完成了各种稀缺原料的准备。

拥有了核心产品技术后,恒大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发挥这些技术的价值与优势,将其应用到整车研发与量产。

技术是死的,要实现1+12不仅考验资源的整合能力,更是对创新能力的挑战。

尽管恒大汽车拥有FF的研发经验、原广汽丰田的制造团队,但是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的成立,以及人招聘计划的刷屏,表明恒大不仅要整合现有技术成果,更要通过汇聚世界顶级专家和技术精英,通过创新研发,保障产品技术的持续领先。

恒大不仅要基于现有原料食材奉上一道珍馐佳肴,更要通过演化创新设计一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饕餮盛宴。

国能93作为恒大新能源名义上的首台量产下线车型,备受瞩目,同时也遭受众多质疑和吐槽。简约实用的北欧设计风格,被群嘲找到了儿时汽车的感觉;标榜的萨博75年历史和技术积淀,不仅被定义为“老旧”,更被业内同行质疑是“多轮收购后的剩余技术与老旧平台”,更有对国能93的未来走势判断为“C端无人问,B端无人用”。当然也有专家对国能93的性能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能93并非恒大的首款车,因为其设计研发早在恒大入主之前已经完成。此时推出,一定程度可以认为是避免资源浪费,适当回收成本;更深层意义上,这或许是恒大的一次提前试水。随着全新恒驰品牌的亮相,恒大新能源汽车或将开启新的时代,而国能93的市场反馈将是后续产品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鉴。另外,生产基地是技术落地的关键。恒大新能源汽车在生产基地布局方面基本形成了华南、华东和华北三大区域的大三角联动,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电池、电机研发生产等,为技术落地产品量产提供了保障。随着东北沈阳和华中郑州生产基地落地,恒大正在朝万的产能目标疾驰。

强强合作布大局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的弊端愈发凸显。截止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万台,同比增加67.8%。同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万辆,车桩比为1:3.3。充电桩不仅数量上难以满足需求,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水平差,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才是核心痛点。

充电的便利性、快速性、智能性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均有待提高。

继注资1亿元成立恒大智慧充电科技公司后,恒大与国家电网合作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公司,双方各持股50%,聚焦社区智能充电桩建设运营、智能充电桩销售等业务。不仅完善了恒大汽车产业链的售后服务环节,更是看准了智能充电这一蓝海市场自身的发展空间。

恒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cx/11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