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金融时报专访杨国中

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自成立以来,工商银行秉承“人才为本、教育兴行”的理念,一直重视干部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其企业大学——工银大学成立5年来,紧贴干部员工成长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探索服务业务、服务社会新模式,持续提升培训工作水平。日前,《金融时报》记者就工商银行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宗旨、原则、模式、实践等,专访了工商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杨国中。秉持“开放、多元、融合、共赢”原则"《金融时报》记者:截至年末,工行已连续七年位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强、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强以及美国《财富》强商业银行榜单的榜首,展现了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您认为人才培养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杨国中: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回顾工商银行30多年发展历程,正是人才和教育催生的变革性力量,推动全行实现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一步步跨越。比如,建行之初,我们大力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壮大科技人员队伍,为工行电子化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新形势,实施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股改上市后,启动了国际化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等培训项目,加快了集团国际化综合化发展;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和蓬勃增长的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持续完善员工培训与资质认证体系,陆续开展十大专业型人才培训工程,引导员工系统高效地提升核心专业素质。同时,行党委前瞻决策建设工行特色的企业大学——工银大学,按照“服务战略、助推业务、传导文化、成就员工、惠及民生”的定位,创建了一个素质提升、知识共享、思想创新的大平台,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愈发凸显。"《金融时报》记者:当前,国内外诸多知名企业都成立了企业大学,并在自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银大学与其他企业大学有何不同之处?"杨国中:构建工银大学是工行颇具前瞻性的一项举措,是对工行原有培训体系功能和作用的一次系统提升与优化。与很多知名企业大学一样,它在推动人才培养、业务发展、文化变革及品牌推广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疫情期间,工银大学提供多门经济金融、行史行情、防疫心理等在线课程,供境外员工在线学习,同时鼓励境外机构邀请当地大使馆、中资企业和留学生华人群体共同学习。工银大学具有鲜明工行特色:一是深厚的发展根基。工银大学根植于工行发展脉络,与生俱来的中管金融机构“红色基因”,使其坚持以履行国有大行使命担当为己任,对三十多年来人才培育实践成果进行了系统传承和创新发展。二是开放的建设理念。作为新时期企业大学,工银大学秉持“开放、多元、融合、共赢”原则,对内搭建学习型组织、助力人才兴行兴业,对外打造融智汇智平台,服务国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三是高效的培训格局。工银大学通过对集团各类学习渠道、手段及内容进行深层次整合提升,构建起有形无界、乐学赋能的新平台:它不囿于物理围墙,为1.7万家全球分支机构“送教上门”;它不固定于学期班级,为40多万员工缔造了容易学、愿意学、持续学的学习生态;它不局限于集团范畴,为全社会构建聚合普惠的知识共同体,源源不断地输出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思维、综合化人才和“工行化智慧”。40余万员工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金融时报》记者: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对金融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工行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工银大学在员工培训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成果?"杨国中: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工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经营发展规律,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富有实效的教育培训体系:聚焦战略传导,打造了信贷经营、内控合规、投行业务等重点项目,助推集团经营转型和业务发展;聚焦人才培养,实施了管理人员培训、客户经理“信贷铁军”、新员工“繁星计划”、运营主管“磐石计划”等进阶式培训,把广大员工纳入素质能力持续提升轨道;聚焦全球经营,统筹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境外送训和境外机构回行培训,服务集团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格局。工银大学推出繁星计划新员工培训项目——“繁星加油站”系列课程。同时,工银大学紧紧围绕“政治、战略、业务、员工”四大需求,兼收并蓄、传承创新,逐步开拓了更为全新的育人视野:一是培训对象的全面性。统筹开展干部党性教育、专业人才进阶培养和全员履职适岗培训,协调推进日常教育和考试认证,兼顾本土员工、跨境人才和客户群培育,提高了培训覆盖面。二是培训渠道的多样性。综合利用院校基地、网络培训、移动学习、模拟银行等平台,全媒体立体化地培养人才。三是培训机制的实效性。面向管理类、专业类、销售类、运行类、客服类五大类员工群体,构建关键岗位学习地图、岗位资格认证机制和配套培训产品,成为各级各类员工履职适岗和成长成才的重要引擎。四是培训方法的创新性。推行“面授+实践+案例+测评”混合模式,采取“学分化、智慧化、个性化、社群化”管理机制,实现对业务发展的精准滴灌,对未来人才的高效培养。"《金融时报》记者:工行是国有大行,也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工银大学构建了怎样的培训渠道,以更好地支撑国际化综合化的经营发展布局?"杨国中:近年来,工行持续推进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工银大学也与时俱进地建立起与国际化战略相衔接、与全球化布局相匹配的集团一体化培训框架,主要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同步开展:首先,工银大学拥有辐射全国的实体培训基地。总行层面有三所直属培训机构,其中,长春、杭州金融研修学院主要承接总行各类重点培训考试和研发任务,香港培训中心承担“国际人才培养、新兴业务和内外联动培训”等职能。分行层面有30余家省行金融培训学校,负责辖内培训工作。近年来,我们对工银大学院校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一是对院校基础设施、专业能力等开展综合评估,实施分类建设管理,打造专业规范、功能互补的院校梯队;二是汇聚专业师资、业务骨干和优质资源,组建了领导力、绩效改进等11家院校“教研室”,围绕业务创新和员工成长开展常态化培训合作,提升对经营业务发展的专业支撑效能。其次,工银大学搭建了高效便捷的线上培训平台。工行在网络培训领域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索,年就率先同业开通远程教育系统,年建成有学习培训、答疑互动、教学管理等功能的网络大学,助力大规模适应性培训的实施。近年来,伴随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员工日益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我们依托集团金融科技优势,积极推进平台功能建设和资源整合,构建了汇集网络学习、考试测评、培训管理、知识共享、数字教材等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了与行内多个业务系统的信息交互,通过“PC+手机”双终端为员工提供“训学考评用存”一体化的在线学习服务,促进了集团知识经验的转化和传承。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工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和基层营业网点,40余万员工可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服务业务、服务社会新模式"《金融时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均产生了深刻变革,工行是如何有效开展特殊时期教育培训工作的?"

杨国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工银大学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党委部署安排,及时响应、快速应对,强化宣导聚合力,创新模式助发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是聚力打好疫情阻击战。坚持理论武装为先导,汇编《“疫情防控”专题系列学习资料》,引导全员把党中央要求落细落实;同时,迅速暂停各类培训考试等聚集性活动,全院校建立应急预案并封闭管理,湖北赤壁分校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设置了集中隔离观察点。二是“聚爱”服务全民防疫教育。依托线上平台开设“防疫微课堂”,推送分专题、系列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员工防护意识和能力;组织编发科普课件、制作宣传海报、成立宣讲团队,推动防疫教育向基层、向社会延伸;面向儿童、客户等群体推出多版本“工小文”防疫系列绘本动画、举办“心理安抚、榜样直播间”等课程,助力全民同心科学防疫。其中,《献给孩子的绘本》在“3·15”期间被人民银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cx/5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