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2.html
ByHuYangxiaoxiao胡阳潇潇
新冠疫情迫使法律从业者改变工作方式,也使他们更为大胆地尝试创新法律科技工具。ALB邀请总法律顾问分享此领域经验,我们同时也和一些法律科技服务提供商聊了聊。
受访者ANINTERVIEWWITH
*按受访机构英文名首字母排序
梅臻
法大大,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法务官
涂存超
幂律智能,创始人兼CEO
新冠疫情深刻重塑了企业法务部门的工作方式,部分变化在后疫情时代预计将成为常态。企业法务们必须面对远程办公下,工作流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他们更要调用有限的精力,去应对愈发频繁、复杂的风险。这都迫使法务团队更快速地拥抱科技工具,将人力从繁杂枯燥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根据汤森路透最新发布的《企业法律部门状态报告》,30%的受访法务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科技经费,44%的团队则采购了新的技术工具。该报告指出,法务团队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应对“疫情下法律预算的冻结或削减,以及不断攀升的工作量”。中国企业的法务部门也不例外。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海尔商业集团总法律顾问张翠美告诉ALB:“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一家全球公司的法律平台,我们面临越来越多挑战,如何用最少的人力和资源,解决更多重复性、普遍性的合规及法律风险问题,是所有大公司都要考虑的议题。”因此,“法律+科技原本就是重要的战略布局,疫情只会增加我们的重视程度”。实际上,在中国,过去几年中法律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世界领衔地位。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及年,中国与法律科技相关的专利申请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在年,世界上51%的法律科技专利申请都来自中国。究其原因,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分析道,可能源自中国法律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巨量法律服务需求之间的不对等。《金融时报》指出:“借助政府对庭审创新的支持和法律科技软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中国在法律科技专利方面的支配地位很可能持续下去。”加速拥抱科技
正如《金融时报》在上述报道中所指出的:“当下越来越多法律科技创业公司将企业法务部门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他们的产品正在取代传统的律所服务。”过去一年,伴随法务部门需求升温,该领域玩家也发现游戏正变得愈发有趣起来。幂律智能是一家专注于法律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法律咨询、合同智能审查、全域信息检索、知识管理等产品及服务。其创始人兼CEO涂存超告诉ALB,过去一年中,客户对相关产品的接受程度“明显有一个跃迁”。以幂律的核心产品“MeCheck”智能合同辅助审查系统为例——该产品主要为企业法务团队等提供智能合同审查与管理服务,“最初大部分人只是有新鲜感,持观望态度。随着外部势能增加——例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相关企业对律师/法务业务场景理解的不断加深、标杆案例出现,目前愿意主动去了解法律AI、愿意体验并达成合作的客户数量有了明显提升”,涂存超说。另一家法律科技服务提供商法大大——其主要提供电子签名与电子合同云平台、“实槌”可信证据平台,以及合同智能审核平台——也感受到了这一变化。法大大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法务官梅臻观察到,那些提前布局了法律科技的企业甚至“在疫情期间享受到了巨大的竞争红利”。以金融机构为例,“前几年已经有某些金融机构找到法大大,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重构,并引入实槌系统进行证据保全。”梅臻说。因此,疫情期间,“当所有银行线下门店都无法正常营业时,这些机构借助业务线上化,保障了60%以上原业务不受影响——其中包括原本只能在柜台上办理的签约动作,例如信用卡办理、理财产品投资等等。”需求升级
虽然对科技工具的需求增强,但法务团队绝非“有病乱投医”,他们在此领域往往有清晰的策略。谈到选择法律科技工具时的考虑因素,海尔的张翠美分享了三点:首先是“承接战略”,即工具的选择要符合公司本身的商业战略和流程要求;第二是“安全合规”,相关工具要能够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和独立性;第三则是“成本效率”,新工具要能够与已有业务流程和系统匹配,还要考虑到未来升级改造的成本,以及是否可以模块化。基于这些考虑,海尔法务团队目前采用了“一般科技工具自主研发,或者整理部分科技产品加以组合”的方法。法大大的梅臻也发现,过去几年中,法务团队对科技工具的需求越来越明确,要求也不断升级。“例如在数据库方面,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法律信息早已不是问题。”梅臻说,“问题是如何从提供大量的初级信息到通过人机对话筛选出直接有效的信息;从只提供专业法律信息到同时提供企业及其知识产权等实务工作所需信息。”在人工智能方面,企业法务用户则要求实现“从提供查询结果到提供具体事务的工作思路;从提供笼统工作建议到提供基础性工作成果”的转变。而在实施应用方面,“相比单独采购软件工具,客户现在更希望供应商承接复杂系统平台的整体建设。一个个孤零零的系统显然对于数据管理和功能实施造成了不小阻碍,中国客户更希望法律科技公司可以部署到更多的企业系统里,形成规模化效益,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梅臻指出。当然,任何新事物在萌芽阶段都需要供需双方的不断磨合。幂律智能的涂存超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几年中,他一方面试图向客户普及技术工具的作用原理,另一方面也不断思考如何根据客户痛点,提供真正被需要的产品。举例来说,“不少客户会想让机器解决对于人来说门槛都很高的问题,这其实是对智能技术的误解。”他说,“智能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把人们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它适合解决的一定是重复性、低门槛的问题。”这样的价值并不“低端”。例如在合同审查场景中,“法务只有很少时间在思考合同背后的交易结构,设计更好的条款和合同架构,更多的时间是在处理合同中的种种错误和疏漏,或是反复检查合同是否满足合规要求……这些工作琐碎重复,但非常耗时,也容不得疏忽。”他说。而幂律提供的智能合同审查产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通过标注大量的合同数据,使得机器见到了每种条款几百、几千种表述方式,来了一份新合同,产品能够识别、理解合同内容,帮助法务同事快速定位其中的各类风险,并提供修改建议和参考法规等,从而使得合同审查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涂存超说。此外,涂存超还面对着客户对于科技工具定制化的要求。“目前很多律所、法务通过定制化的项目来满足个性化管理需求。”但他坦言,“定制化程度越高,双方的采购和开发维护成本越高,同样成本下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可维护性越低,也损失了后续的功能优化升级,并非完美解决个性化需求的方式。”对此,他建议道:“应该尽可能通过配置、组装等实现方式来满足个性化需求……例如钉钉等协同办公平台可以灵活配置个性化审批流;幂智的MeCheck智能合同审查工具也可以配置个性化审查清单、审查提示文案、修改建议等。”未来趋势
有趣的是,在借助第三方技术工具外,部分实力雄厚的法务团队已经开始根据需求自研科技工具,并反哺到下属子公司,甚至整个行业。以海尔为例,张翠美告诉ALB,法务团队已经自研了几大产品:包括合同+AI+物联应用、企业信用+AI、合同履约监测、诉讼预测+AI,以及智能公司系统,股权投资管理等。“以智能公司为例,我们使用了文件自生成工具,用户只需要填写公司新设或变更的基本信息,即可自动生成公司成立的全套工商注册文件;在智能合约系统中,我们则链接了电子签名、区块链、OC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既可以提升合同签署效率,提升合规水平,也可以做到事先算赢的风险管理。”张翠美说。被法务团队不断抬高的游戏门槛让法律科技公司们感到未来可期。不过幂律智能的涂存超也指出,目前拥有自研能力的法务团队尚属少数,整体看来,“企业法务端基础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而幂律所属的法律AI市场也尚在起步阶段,“目前探索的场景还比较单点,而且单点应用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市场还远谈不上饱和”。谈到法律科技市场未来几年的走向,涂存超预测:“接下来几年,合同、案件管理系统等基础信息化需求将得到不断满足,并辅以智能化模块,其中企业合同场景将成为爆发点……法律科技公司也将从提供纯工具/内容型产品,向服务型产品——即直接提供法律服务或产品+服务——转变。”法大大的梅臻则认为,伴随“合规”在年成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