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跃进,恒大造车买买买模式能否走通

吴昊前几天,恒大健康宣布斥资3.79亿美元,收购瑞典电动车公司NEVS17.6%股权,完成此次收购后,NEVS将成为恒大健康全资子公司。NEVS是瑞典老牌车企萨博的历史遗产,年萨博因经营不善宣布破产,后被瑞典籍华裔蒋大龙收入囊中,依靠原有基础成立了电动车品牌国能汽车。年1月,恒大健康花费9.3亿美元,获得NEVS51%的股权,再度进军造车行业,NEVS原有负责人蒋大龙亦被恒大招入麾下,担任董事局副主席一职。在收购NEVS之前,恒大曾经投资过贾跃亭的FF公司,但双方后来矛盾加剧,导致不欢而散。通过投资NEVS,恒大造车事业再度出发,此后又数次增资,花费资金超过40亿美元,直到实现对NEVS的%控股。收购NEVS,仅是恒大造车道路上的冰山一角。恒大目前造车的版图遍布整车研发制造、三电技术、渠道网络、充电桩等整个产业链。在造车这条路上,恒大走的足够坚决,也足够高调。不过,汽车高门槛、长周期的产业规律不可违背,作为门外汉的恒大一路高举投资并购之旗,到底是跟风冒进还是兵行险道?资本造车恒大从房地产跨界造车,看似两个行业之间八竿子打不着,但恒大并非只是一时脑热,期间大下了很大决心,也做了很多取舍。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一大批房地产公司坐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享尽了时代的红利,但随着调控不断加码,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逐渐走向尾声。在一个日渐衰朽的行业,房地产公司们除了考虑买地卖房之外,还在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转型?从年开始,恒大开始考虑多元化布局,先后进入矿泉水、畜牧、粮油等领域,但最终结果都不能称得上成功。恒大迈向快消行业转型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快消行业已经太过稳定,第二则是市场天花板太低,无法容纳恒大的体量。“粮油、乳业、矿泉水体量太小,一年销售几亿、几十亿元,和我们亿元销售规模不匹配。所以恒大一定是选择未来非常大规模的产业,比如旅游和新能源汽车”。年3月中国恒大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谈及了进军新能源汽车初衷。除了市场规模之外,恒大跨界造车也踩在了一个时代的风口上。随着电动化技术的突破,造车行业又迎来百年之大变局,技术会颠覆以往的秩序,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车企正如同初升的太阳,势如破竹的气势,让门外汉看到了希望。不止恒大,家电企业戴森,互联网企业苹果、谷歌,都想在电动车市场分一杯羹,新能源汽车行业聚集着各路跨界而来的人们,当中亦不乏豪门贵族。年销售额多亿的恒大,更是把资本造车的手腕发挥到淋漓尽致。恒大最开始入局汽车行业,并没有直接下场,而是通过投资手段。年,恒大通过资金入股,成为贾跃亭造车路上的白衣骑士,当上了FF第一大股东。不过,这段关系最终天不遂人愿,双方不欢而散。贾跃亭的FF难产至今,恒大亦失去造车的最佳时机,但恒大没有停止造车计划,反而更加激进与坚决。年一整年,恒大造车动作频繁,1月15日,恒大健康花费9.3亿美元(约65.5亿元)获得NEVS控股权,为了避免重演FF的悲剧,恒大一开始就拿下了NEVS的51%的控股权,此后恒大又数次增资,直到目前已经拥有%的股权。不过,恒大亲自下场造车,收购NEVS,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看好,“人傻钱多”的指责也弥漫开来,但向来不做亏本买卖的恒大,也有自己的考虑。NEVS的市场表现虽然乏善可陈,但却是当时拥有双资质的15家造车企业之一,生产资质很难获得,蔚来求而不得,被迫转向代工,甚至因此而被美国股民起诉,小鹏、威马、理想汽车采取收购的方式,为此也付出了不菲代价。而且,恒大的造车之路并没有停留于收购NEVS就止步,野心也并不只是造车而已。收购NEVS之后,恒大又挥斥千亿资金继续加码,拿下动力电池生产商上海卡耐新能源、轮毂电机制造商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并参股广汇集团,和跑车公司柯尼塞格、德国动力总成公司hofer成立合资公司。至年,恒大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豪掷超过亿元,恒大健康一度因此而由盈转亏。根据财报显示,恒大健康年度净亏损49亿元,主要是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不过,在几百亿资金大棒的挥舞下,恒大汽车帝国的轮廓开始显现,旗下囊括整车制造、动力集成、销售渠道等整个产业链,巍巍壮观。最起码,从表面上看是这样。恒大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对造车势在必得,他曾立下造车宣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而且总结出了“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15字箴言。但恒大为了造车真的不计成本吗?恒大优势恒大造车走出了颇具自身特色的道路,高调的举动引发不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pj/11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