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技术,亦或“自力更生”,是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更好地搭建科技系统、开发定制化产品、提高服务效率,随着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将在怎样的框架下“向前走”,成了战略性选择。基于此,一些银行选择开设金融科技子公司,突破体制机制限制,一方面对母行进行内部支撑,逐步成熟后,亦有对外输出。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近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布局再落一子。6月13日,中国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营业。这是继年11月份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以来的第9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扩大范围据统计,国有六大行在年年报中共提及“金融科技”次。而从年报数据来看,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也展现出“高投入,高增长”的趋势。如何更好地拥抱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正在从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建设中寻找答案。
在专家看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在面临内部转型压力和外部竞争冲击时所做出的主动进击。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强监管态势明显,商业银行在信贷、支付、理财等传统利润增长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不少银行出现净利润增速放缓、净利差收窄。在这一背景下,银行通过子公司渠道拥抱金融科技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选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母行体制机制的限制,更好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提高风控能力,并建立效率更高、流程更优化的销售、风控、交易及运营系统。
另外,不少中小型金融机构受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仅靠自身无法实现科技转型,但又亟需金融科技元素提质增效。“自己人更懂自己人”——选择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合作也是不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诉求。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银行自身看,一方面,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更多地是向市场释放出积极参与金融科技转型的信号。另一方面,银行也把科技子公司视作转型提速契机,希望借助法人公司在人、财、事权上的相对独立,摆脱母行内部各种包袱束缚,在科技转型层面实现突破。
不过,早在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之前,不少互联网巨头就已瞄准金融科技领域。去年10月份,毕马威和H2Ventures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强》显示,在排名前十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占据四席,分别是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以及陆金所。面对未来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传统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可以称作是主动防御。
其实不仅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资金和人员投入也在加大。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去年银行对科技总投入同比增长13%,信息科技人员同比增长了近10%,一些股份制银行科技人员同比增长超过20%,科技人员占比超过4%,增长近一倍,一些互联网民营银行科技人员占比超过35%。
此外,不少没有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纷纷开启“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前进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科技+业务+客户对外输出各有千秋从股权架构来看,除了兴业数金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均为银行全资持有。其中,建信金科是由建设银行体系内直属的7家开发中心和1家研发中心整体转制而来。依托于母公司的业务、资金和技术优势,目前各科技子公司的产品体系主要从金融机构运行的前、中、后台三个层面有效提供科技服务。例如,前台的智能认证、客户识别等,中台的存、贷、汇业务系统和交付平台等,后台安全、稳定的IT架构和技术平台等。
纵观目前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业务发展及孵化过程,服务于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战略转型是其主要任务。例如,光大科技主要聚焦于孵化光大银行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助力集团“敏捷、科技、生态”战略优化转型,推进集团及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服务母行的基础上,开展外部科技输出,为金融同业机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外包服务,从而实现盈利并占据技术市场话语权,也成为技术成熟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重要业务和盈利点。
作为业内首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金的对外输出能力较为突出。其产品体系可以总结为“四朵云”:针对中小型银行的“银行云”;针对政企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的“普惠云”;为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提供的“非银云”;面向兴业银行集团以及所有外部客户提供的全方位云计算资源和服务“数金云”。根据兴业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