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金融时报与我的金融科技实践生涯

白癜风的问题 http://www.xjkqzjw.com/m/

本文为李东荣会长为《金融时报》创刊30周年专题征文活动撰写的特稿,刊载于《金融时报》年10月16日02版。

我大学毕业后即进入金融系统工作,学的专业是货币银行学,从事的是央行业务领域的一些具体工作,其中包括货币信贷、外汇管理、金融监管以及金融科技等。在我的金融职业生涯中,我目睹了八十年代中期《金融时报》的诞生以及随后的发展,而我本人,更是通过《金融时报》学习了解了许多知识,并记载了我在金融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与《金融时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我与这个良师益友已相伴同行三十载。

01

墨香情缘起步于金融科技

往事并不如烟,与《金融时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年,我在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工作,我注意到当时由《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科技日报》等全国八家报刊联合举办的“我看金融电子化”有奖征文。基于我长期从事货币信贷工作实践的思考以及对金融科技的兴趣,我撰写了《试论建立银行间企业经济数据库电子管理系统》一文,投稿《金融时报》参与征文活动。该文章立足业务实践中发现企业借贷对征信需求的思考,阐述了建立银行间企业经济数据库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建立银行间企业经济数据库电子管理系统,加强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是改变目前我国银行电子系统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避免信息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增强信息的共享性,提高信贷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银行现代化管理的一次技术性革命”的观点。我只是当作一次尝试,文章投出后并未期待是否获奖。征文评选揭晓后,我方知道此文获得最高奖项一等奖,奖品是一台电脑,这在当时是价格不菲的。由于当时到北京出差机会不多,迟迟都没去领奖品。直到时任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李守荣到广州出差时问我为何没去领奖品。最后,这台电脑还是委托出差北京的分行同事帮我领回来的。这应该是我的名字首次出现在《金融时报》版面上。我还记得《中国金融》杂志亦将我这篇文章全文刊载在当年第五期的“金融科技”专栏上。回顾历史,二十多年前,人民银行主管的报刊就已经开始使用“金融科技”这一概念。而直到年,“FinTech”(即金融科技)才成了国内外金融业大热的词汇。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不论我在地方分支行工作还是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再到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我分管或联系的专业一直都是科技部门或信息中心,乃至我退休后转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我的工作也始终没有脱离金融科技这一领域。可以说,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伴随了我在金融领域的成长。

02

时过境迁中国金融科技迅速崛起

说到金融科技,我为其在促进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深感自豪。

从历史上看,冶炼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流通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向货币流通转变,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的速度、规模和便利性;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跨期、跨地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升;而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已经先后经历了金融电子化和金融信息化的阶段,目前在向移动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更高阶段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三十年中迅速发展壮大,在许多方面跃入国际先进行列,除了得益于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政策红利的支持,新兴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亦是关键因素。

时光如水,报纸为证。30年来,《金融时报》始终与中国金融业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成长,传递着中国金融业最前沿声音。其中,金融科技领域的新动态、新思潮,始终是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ty/6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