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赛格

很明显,这不是在疾风中飚出速度与激情的柯尼塞格,而是在微风中摇曳后继续淡定的深圳赛格。深圳不是深圳人的深圳,深圳是全国人的深圳,不然房价也不会那么高,赛格的一小步被大家放大成一大步。巧合的是,那天我就在深圳为生计奔波。南方天空的蓝天白云比江南绵绵阴雨让人心情开朗,只是骄阳似火,一丝风都没有,让人觉得异常闷热。古代中原那些不受待见的官员被贬谪到岭南,很多人就在瘴热缠身、痛苦不堪中艰难度日、了此残生。跟他们比,深圳人一半的命的确是发明了空调的开利给的。终于进到屋子里了,没日头晒着,即便没有风,也已经凉快很多。这时候就听说赛格大厦晃动起来了,视频里看上去的确是。这样的庞然大物,那怕晃动一点点,也足以掀起惊涛骇浪,吓得人魂飞魄散,所以,建筑周边到处都是逃窜的人。很快,各种媒体都在争相报道,看热闹不怕大。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会儿赛格大厦的结构设计师恐怕脸都要吓白了。好在我也不认识那位设计师,所以也不用瞎操心。好端端的房子怎么会晃动起来呢?首先我就否定了我一个非专业朋友的说法。他告诉我,赛格大厦是竖向振动。我说不可能,竖向振动那不叫振动,那叫跳动,赛格又不是猎鹰号重型运载火箭,还能上天啊。而且,视频也是左右晃动。既然说起来,就多说几句,不过也不会特别专业,只讨论常识,将就着看吧。艺多不压身,万一真的看懂了呢。对于一幢建筑来说,受到的力作用通常是这样:竖向上,重力和基础支持力,必须平衡;水平向,风荷载和地面的约束力平衡,偶尔地震作用下,地面也能约束住。赛格大厦既然没有沉到地底下、也没飞到天上、更没有在华强北街道上闲逛,那么单纯从受力上讲肯定是平衡,处于安全状态。不过呢,一幢建筑物不仅要受力平衡,受到的弯矩也要平衡。弯矩是初中的概念,意思就是能让物体转动的一个外部作用。能让建筑倒下的外部弯矩就是两个:地震。全是血淋淋的教训,说多了都是泪。地基都动了,那上部主体即使不倒也要伤筋动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整个建筑扛不扛得住,一看地震大小,二看抗震设计,按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概念,合格的建筑至少都应该让人能活下来。如果真的出现了意外,那一定是有刁民想害爱卿。但,年5月18号,我也在高楼上,并没有感受到深圳发生地震。除非有一场帝国主义发起的专门针对赛格的地震,技术上应该不可能,如果可能,以色列就不用发射导弹去拆迁,定向地震就行。虽然后面几天云南、青海发生了地震,但是那地震提前三天穿过大半个中国来震赛格,想想也不可能。风,大风,英雄的大风。风会把建筑物吹倒吗?理论上有这个可能,但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极端情况。没别的原因,因为要把建筑物吹倒,那非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行。可即便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你口含“定风丹”,也能安如磐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一款镇得住孽畜。不过,也不能低估了风的威力。风一般随着高度、环境、地面粗糙程度会有所变化,到了m以上的高度,风的大小已经是惊人了,像赛格这种多米高的建筑,风造成的不利影响已经远大于地震了——不过,赛格的重量足以扛得住,不用过多担心。可那天深圳别说大风,微风都没有,至少地面没有,我衬衣后背汗涔涔、湿漉漉的狼狈不堪样,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概有以下:预示着换届选举,动一动。这跟鱼肚子里掏出个“大楚兴、陈胜王”白绸缎、淤泥里翻出个“黄河清、出圣人”雕像的套路差不多。大清都灭亡了一百多年了,大秦都亡了两千年,就别这么唬人了。房价太高了,动一动。到深圳转一转,就知道了,到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非但没有望而生畏,反而趋之若鹜,毕竟按照徐锦江的话来说“哇,资本主义果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房价降是不可能得了,这辈子都不可能降了。风荷载作用下的共振。网上传的那篇华中科技大学的论文,我看了一下,只是个记录,没有具体的分析计算过程,所以也不能确定采取的措施和最后问题的解决究竟有没有关系。边设计边施工确实容易出问题,但当时的晃动不一定就是因为这个引起的,或许——只是或许——当时没采取措施也会稳定下来,就像这次一样。共振,外在表现就是,当外在作用的频率和振动物体频率趋于一致时,就会让其振幅大幅度提高。比如孩子荡秋千,你每次随着回荡的节奏施加一个很小的力,都能秋千越来越高,他的尖叫声越来越大。如果一幢建筑竖在那儿,有一天,刮来一阵妖风,频率正好和建筑物自振频率一致,那怕风速不大,后果也可想而知。虽然这种概率极小,但不代表没有,特别是建筑物的频率固定,而风振频率有无限可能时,形成一道连续的频谱扫过去。年5月18日,某个频率和赛格对上了,共振便发生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赛格一阵颤抖。事情调查清楚了吗?没有。工程师好无能啊。嗯,这么歹毒的话也说得出口,怪不得鲁迅先生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他肯定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风本来就看不见、摸不着,自然也没那么容易完全掌握。每年风的这种无法捉摸的特点不知道为多少名博士毕业提供了论文题目。而实际上,直到博士们毕业,也没搞清楚风荷载的准确布置和准确力学特性。超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特性,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并不是规范上那几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风洞试验”。

(图片来自于风工程大咖沈教授的朋友圈)

实践是探究世界的第一标准。了解风荷载的特性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认识后,不让风给建筑物造成伤害。虽然工程师们不知道风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到哪儿去,也抓不住它,但不代表对付不了它。因为,虽然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风振频率无限可能,如果有一种可能让建筑的自振频率自动避开当时的风振频率,问题便迎刃而解。实现这种可能的措施便是“阻尼”,当外力使物体发生移动,阻尼可能施加一个与移动方向相反的力,而且这个力与速度成正比,也就是你振动越快,我就施加的反力就越大,这样会让物体保持相对缓慢,稳定。生活中的应用便是抽屉导轨上装的,防止过快把手夹住的那个小设备。应用在建筑上,台北大厦上的大球及相关设施,称之为“质量阻尼”,想象一下,一个超级重的物体,你必然很难撼动;还有广州塔上的消防水箱及相关设施,所谓的“粘滞阻尼”,也跟变形对着干。总之,当风吹动建筑时,质量阻尼和粘滞阻尼总能让建筑物反应慢半拍,就像郭靖面对黄蓉。慢半拍,却能保证两情久长,朝朝暮暮。当然,扯那么多,都还不一定是风引起的呢。一时半会儿好像还调查不清楚,甚至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永远都调查不清楚。世界那么大,没那么容易。这一周我都很忙,偶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ty/8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