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强军刀之砺血性砺刀锋

治白癫疯办法 http://m.39.net/pf/a_4325498.html

编者按

国庆前夕,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军队媒体集中报道了“钢刀连”——武警云南总队机动第三支队机动一中队的先进事迹,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了“钢刀连”。

近期,人民武警报以刀之魂、刀之誉、刀之战、刀之励为题,连续4个整版分别从对党忠诚、崇尚荣誉、爱军精武、顽强战斗四个方面,全方位反映“钢刀连”组建83年自始至终听党话跟党走,能打仗打胜仗的先进事迹。

强军必兴训,实战先实训。习主席对军事训练一直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多次强调“要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提高练兵备战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加快提升打赢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云南总队机动三支队机动一中队始终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真打实备绷紧打仗之弦,锐意拼搏激扬血性胆气,逢敌亮剑淬炼制胜之能,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锻造成一把无坚不摧、永不卷刃的胜战钢刀。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全新的使命任务、训练标准、组训模式,他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探索总结出多种战法训法,加速推动战斗力转型升级。

1

负重爬坡的翻身仗

磨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部队调整改革后,中队进入转型阵痛期,官兵凭借压不垮、打不败的韧劲,克服重重难关,艰难负重前行——

中队紧贴任务实际,在密林深处开展夜间反恐战斗演练。图为官兵在烟雾弹的掩护下搜索前进。

风大雨急,训完最后一个内容,中队长王学海才将浑身湿透的官兵带回营区。自打当排长就在中队的他,这次又和官兵们一道踏上转型重塑之路。

与其他单位相比,中队的改革阵痛似乎来得要更猛烈一些:近八成的专业骨干被分走,一些班长、副班长岗位挑不出合适人选,新补入官兵角色转变慢,战斗力生成周期拉长。那段时间,王学海食无味、夜难眠,体重急剧下降。

一次,支队组织刺杀基础动作会操,中队因准备不足而排名垫底、铩羽而归。顶着“钢刀连”的光环,却打了一场败仗。一时间,来自兄弟单位官兵的异样眼神,让战士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负重爬坡、弯道超车,这是中队面临的现状,也是王学海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喜欢用“拯救”这个词来描述自己那时的状态,既是在“拯救”这个中队,也是在“拯救”自己。他说:“‘钢刀连’的旗帜不能倒在我手里。”

不知从何时起,中队干部骨干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有时间就和战士们围坐一起,认真梳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

扎扎实实打基础,一招一式练本领。他们从最基础的识图用图练起,有些干部还学过一点,不少战士却从未接触过。王学海只能重新翻教材,先把干部骨干教会,再辐射到普通战士。整整两个多月,大家经常学到凌晨两三点,才把整体成绩提升到优秀。

班长张城伟记得,那段日子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为了尽快提升训练水平,中队组织干部骨干系统学习研究新大纲及配套教材,利用训练之余主动“开小灶”,加紧培养各类专业教练员。紧锣密鼓的训练很苦很累,但很少有人抱怨。“身在‘钢刀连’,就要做一把尖刀,这没得商量。”张城伟坚定地说。

指导员戴东杰回忆,每天早上5点半,训练场上总能看到官兵自发早起加练,“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训练搞上去”。

天道酬勤。调整改革近半年后,上级组织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几名战士为了不影响中队成绩,纷纷坚持带伤上阵。考核途中,有人体力不支,渐渐被其他中队战士赶超。“钢刀连”的官兵推的推、拉的拉,高喊着震天口号,全力向前奔跑。

那一次,中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夺得第一名。“钢刀连”的战旗,再次高高飘扬!

2

鲜血染红的作训服

磨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面对繁重任务、艰苦环境、疫情防控等多重考验,中队官兵始终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向战而行——

中队严格落实新大纲要求,磨炼官兵过硬战斗本领。图为官兵进行软梯攀登训练。

“‘钢刀连’的兵就是敢拼!”这是班长钟盛国常挂在嘴边的话。

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井冈山一个小山村的钟盛国,在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下,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年12月,他终于如愿穿上军装。

新兵下队后,钟盛国发现虽然自己在新训中获得不少嘉奖,但与中队其他战友相比,军事素质还是差了一截。“‘钢刀连’没有弱兵,好兵就该打硬仗!”钟盛国暗下决心。

为提高5公里武装越野课目成绩,除了晚上睡觉,钟盛国的沙背心、沙绑腿从不离身;为磨炼射击技能,挂水壶、吊砖头,他的肘部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双腿经常蹲到麻木失去知觉……凭着这股狠劲儿,钟盛国的军事素质终于有了突破,很快成为中队的训练尖子。

年7月,钟盛国代表中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那段时间,他整天铆在训练场上刻苦钻研,一心想为中队拿个冠军。比武如期进行,在米障碍课目中,钟盛国还没上场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有其他参赛选手跑出了他训练的最好成绩。

“还能实现超越吗?”说实话,钟盛国心里没底,他感到异常紧张,手开始微微发抖,但拼搏的信念却更加强烈。

“预备——跑!”发令枪响,只见钟盛国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跨壕沟、飞矮墙、踏高板、越云梯,动作矫健如行云流水。转眼间,他翻过高墙,钻进低桩网,没承想,一根裸露的铁丝勾住了衣背,钟盛国坚持咬牙使劲向前冲。“呲啦”一声,作训服被铁丝撕开一个口子,顿时鲜血直流,他却全然不顾,因为比武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每耽误1秒就可能与冠军失之交臂。

最终,钟盛国以1分36秒88的好成绩摘得桂冠,并打破了该课目纪录。表彰时,他穿着那件浸染鲜血的作训服站上领奖台,尽情享受属于“钢刀连”的高光时刻。比武后,钟盛国受邀在单位进行巡回报告,官兵们在他的感召下迅速掀起精武强能练兵热潮。

荣誉的获得离不开血性胆气支撑。事后大家才知道,比武前三天,钟盛国扭伤脚踝,军医建议他退出比武、接受治疗,被他断然拒绝。

3

训练尖子的成才路

磨砺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中队官兵继承发扬“钢刀精神”,深钻细研战法训法,叫响“武艺练不精,愧当一连兵;武艺不领先,不进钢刀连”口号——

中队从难从严设置训练条件,砥砺官兵顽强战斗精神。图为官兵在水炮车的冲击下进行托举原木训练。

战士吴家萌军事素质过硬,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大比武,是中队公认的训练尖子。

年,吴家萌被选送到原乌鲁木齐指挥学院参加装甲车机枪专业培训。由于文化底子薄,又没有相关基础,面对身份和专业的转变,吴家萌思想压力很大,连做梦都想着如何提高专业技能。

刚开始时,吴家萌学啥都比别人慢一拍,看得班长直摇头:“怎么训练尖子一坐进驾驶室就不灵了!”面对班长的调侃,吴家萌没有泄气,他拍着胸脯保证:“再烈的马,我也要将它驯服!”

为尽快弥补差距,吴家萌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查资料,泡在装甲车上练操作,利用空余时间向有经验的班长、战友请教。每次“车场日”,他都抢着去洗车、擦车,为的就是完事后能驾驶装甲车围着车库多绕几圈。

为提高车载武器的射击精度,吴家萌钻进机枪塔,每天对着方向机、高低机和枪瞄镜等装备反复研究,熟练掌握了机枪和防暴发射器等车载武器的性能和操作使用方法,创造性地通过调整枪架减震弹簧拉力、修正目标锁定系统机械误差,有效提高了机枪射击精度。

经过上百遍的拆装,他还摸索总结出“一管、一匣、一尾、五机构”的训练口诀,车载机枪分解结合成绩始终保持在1分20秒的优秀水平。培训结束时,吴家萌以全优成绩被原乌鲁木齐指挥学院评为“优秀学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熟悉吴家萌的人都知道,善钻研、爱琢磨是他的一大特点。在一次驾驶技能复训中,一名学员因操作失误造成车辆在冰雪路面侧滑。危急关头,教练员进行紧急处置,才杜绝了安全事故发生。

这件事对吴家萌触动很大,他结合部队担负任务实际和驻地天候特点,反复思考如何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此后,他一遍遍向教员请教、与战友探讨,在不断的训练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冰雪路面行驶“挂低速挡、慎踩制动、靠转速控制速度”的方法,得到集训队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单位迅速推广。

4

随时吹响的冲锋号

磨砺弯弓满弦、引而待发的战斗姿态。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高原一线,不论是正规营房还是野战帐篷,中队官兵始终高度戒备、坚守战位,闻令而动、迅即能战——

中队借助高温酷暑练兵黄金期,夯实官兵体能基础。图为官兵在湿滑的泥潭中开展托举弹药箱训练。

西南边陲某训练场,正在担负驻训任务的中队官兵刚结束夜间战斗射击训练返回宿营地,又接到上级下达的紧急拉动命令。

夜色中,全副武装的官兵从帐篷内钻出,迅速跑向预定地域集结。孰料,官兵刚出营地就遭遇小股“敌人”袭扰,中队长王学海一声令下,官兵利用夜色掩护,迅速成多路战斗队形前出接敌。短短10分钟,王学海连续下达20余道战斗命令,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袭扰。

随后,“敌人”调整策略,利用假袭哨兵为诱饵,从兵力薄弱处隐蔽潜入营内。危急关头,留守营区的指导员戴东杰果断调整兵力,严密封控外围,采取拉网式搜索排查,将潜入营区的“敌人”悉数抓获。

这是中队砺刃边陲、实战练兵的火热场景。“任何时候都要做一把随时准备出鞘的钢刀!”班长杨明勇介绍,在中队,警报声就是冲锋号,弯弓满弦、引而待发已成为官兵的常态。

每次战备检查必须看鞋袜型号、算备品消耗、掐时间节点;为缩短夜间出动时间,官兵在睡觉时一律把鞋头朝向床外,把衣服叠放在床头。近年来,在上级组织的15次不打招呼突击拉动中,中队出动速度、人装出动率次次获得好评。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的核心价值所在。作为一支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部队,中队时刻紧绷备战打仗这根弦。

去年4月份,中队奉命到西南边陲野营驻训。面对全新的使命任务,中队定期组织职责使命、形势任务教育,不断强化官兵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确保部队始终处于“两个不经、一个保持”良好战备状态,遇有情况随时高效稳妥处置。

今年八一建军节那天,支队机关主营区准备了盛大的节日晚会,中队官兵坐在驻训地帐篷前的广场上同步收看直播。屁股还没坐热,突然接到命令:出现紧急情况,随时准备出动。

“一班领装备,二班……”不到1分钟,广场上只剩下一块孤零零的屏幕。“钢刀连”的官兵早已奔回帐篷、全副武装,蓄势待发。

年10月14日,人民武警报专版刊发《血性砺刀锋》。

李乐王文涛胡程许益铭

猜您喜欢

策划:余仕勇

监制:董兆昕

主编:欧阳林

编辑:张伟刘正纲

投稿邮箱:ynwjxmt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jg/9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