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文史第十六辑之二十八刘少奇率领中

苗木求购信息0906 http://www.baomadingxianga.com/bxxg/5203.html

刘少奇率领中央工委路经静乐

年3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公开宣称国共合作破裂,发动全面内战。但由于其兵力不足,力不从心,在战略上将“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蒋介石所谓“重点进攻”,不但调集了大批军队进攻西北、山东等解放区,而且还指派胡宗南纠集34个整编旅,约23万余人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妄图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挤出陕甘宁地区,然后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的目的。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这一阴谋,更加有效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早日迎接全国的解放,中共中央在年和年3月9日发出通知,作出暂时放弃延安的战略决定。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转移到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同时,为了工作上的便利,会议还决定: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前往晋绥和晋察冀执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刘少奇、朱德等率领中央工委撤出延安后,于年3月30日由陕北绥德石嘴驿动身,于31日从吴堡县城经军渡过黄河,4月2日晨到达临县三交镇。4月4日,刘少奇、朱德等一行到达设在兴县蔡家崖的晋绥军区司令部。刘少奇在晋绥分局干部会议上讲了话。之后,刘少奇、朱德一行到达晋绥军区军干校所在地———兴县西村。4月11日早,在晋绥军区军干校教育长傅传作的陪同下,由兴县经岚县,于11月下午到达仅与静乐县城一河之隔的西坡崖村。时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部设在此村。刘少奇、朱德等一行,就住在三纵队司令部。当晚,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不顾一天长途跋涉的疲劳,分别接见了中共静乐县委书记李国珍、县人民政府县长段晋炤、县武委会主任曹建芝等。刘少奇亲切地询问了他们每个人的职务、文化程度、家庭出身况,说:“你们几个都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这很好,你们一定了解、熟悉、同情贫雇农吧!你们就静乐的土改情况谈谈吧!”县委书记李国珍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较具体地汇报了静乐土改的情况。他说,自年“五四指示”发布,静乐的土地改革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进展不平衡:老区(即先解放的地区,也就是原先的抗日根据地)农民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近几年来,经过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回赎土地、公粮负担等政策的实施,地主所占有的土地以出卖、出典、回赎等形式大量转出,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已经基本消灭。这主要表现在地主阶级所占有的土地比率与其人口比率已基本持平。如六区大圣堂的大地主高家,年拥有平地亩,占全村平地亩的60%,到年3月,高家占有的平地降到只占全村平地的7.5%。原来全村没有平地的35户农民,已或多或少地都有了平地。许多穷苦农民靠我党新政策的扶持,已从贫雇农上升为中农。全县各行政村的地主、富农的户数和人数逐年下降,其经济持续低落;中农户数、人数则不断增加,阶层也随之扩大,贫雇农的生活逐步上升,不断进入中农行列。李国珍接着说,新区(新解放的地区,也就是原来的敌占区)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新区农民处在日伪的盘剥、压榨、统治下,党的土地政策如减租减息,回赎土地,抽约勾账等各项政策没能够广泛彻底地实施,新区的封建经济比重还很大,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如一区的康家会村,有40%多的土地仍然被地主富农霸占着,而地主阶级的人口比率却仅占到全村人口的9%左右。农村的封建经济还没有彻底推倒,地主阶级的威风还没彻底打倒。这就说明,新区的土地改革任务还很重。为了扫清农民群众对土豪恶霸和大地主的畏惧心理,以便让农民群众毫无顾忌地投入到土改运动,“五四指示”后,对全县的土豪恶霸、大地主普遍进行了斗争,这也叫“搬大树”(静乐土改工作团,在新区土改发动群众时,曾提过“搬倒大树有柴烧”的口号,以后在一些干部中,把“五四指示”以后的土改叫做“搬大树”运动,这是不确切的)。李国珍汇报到此,刘少奇说光斗土豪大地主,是不能消灭地主阶级的,不能完成土改任务。土地改革不仅要在农村彻底消灭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而且要彻底打倒统治农村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使地主这个封建剥削阶级威风扫地,让几千年来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穷苦农民翻身解放,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当然,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一个战略转变,再加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形势发展很快,许多干部思想上准备不足,这要引起干部们的足够注意,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不要当农民群众的尾巴……谈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土改时,刘少奇说,消灭地主阶级,不是消灭地主个人,而是必须把占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贫农(半无产者)、雇农(无产者)充分发动起来,使农村的无产阶级由“自由化的阶级变为自觉的阶级”,自觉地起来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打垮农村中的封建势力,自己起来当家作主人,只有这样土改的成果才会巩固。不要土改工作团一走,封建剥削制度又死灰复燃。接着,刘少奇又问到生产情况。静乐县县长段晋炤汇报了全县的生产情况。他说:近几年来,由于土地政策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农具,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就是战前(指抗战爆发的年前)一向不参加劳动的妇女们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产运动中。据去年底统计,全县80%以上的妇女参加了生产劳动,从春耕夏锄到秋收冬藏,妇女们从始至终参加劳动……县委、县政府针对抗战中不少土地荒芜的状况,去年就号召全县农民群众开垦生地、荒地,谁开垦归谁所有。种籽由县政府发给。去年全县农民开垦生、荒地8万余亩;今年又新开垦生、荒地12万余亩……为了保证全县每户农民的春耕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县政府在春节后,即组织成立了春耕生产领导机构,组织县区各级工作人员,深入每个村庄,了解每户农民的备耕情况。对于缺少劳力、耕畜、农具的农户,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协同村干部组织起了互助变工队(或组),到了月底,全县已组织起互助组、变工队余个,入组、入队农户已达到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5%。对于缺少种籽的农户(大多是新解放区的农民),则由政府发给。三月初,全县已发放种籽20余万斤,保证了春耕下种。对于抗属、烈属的生产,县政府吸收民政、农会、妇女会等单位的人员,专门成立了优属领导机构。对于缺少种籽的抗属、烈属则由政府发给。对于缺少劳力、耕畜、农具的抗属、烈属,每村都组建起了代耕队或小组。代耕队(小组)从春耕、夏锄、秋收一直负责到底,保证了抗属、烈属的生产正常进行。由于农民群众努力生产,去年全县粮食已突破万斤;今年预计可达万斤,恢复到战前年的73%。刘少奇又问到厂矿作坊恢复的情况。段晋炤接着说:全县的煤窑、焦炭厂均已恢复正常生产,产量可满足供应忻州前线部队及静乐全县军民的需要。其它油坊、酒坊、粉坊、醋坊、酱坊等作坊均已全部恢复生产,保证了前线部队及全县军民的生活所需。刘少奇又说,生产发展了,粮食增产了,才能大力支援解放战争,才能逐步改善军民的生活状况。政府要在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生产这个问题上多动动脑筋,多想一些办法,多寻找些措施……与此同时,朱德总司令等一一热情地接见了静乐县武委会主任曹建芝等。曹建芝向朱总司令汇报了全县支前参战的情况。他说,静乐东邻忻州,东南边与阳曲县毗连。我军解放忻州、阳曲的战斗打响后,静乐就变成了我军的大后方。攻打忻州、阳曲的前线部队不断轮流从前线撤回静乐休整,我参战部队也要路经静乐,县内驻军也不少,供给任务很大,支前参战任务也紧迫。为了顺利完成战时任务,县委、县政府遵照上级指示成立了支前总指挥部,由县武委会主任曹建芝任总指挥,县委书记李国珍任政委。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支前机构。全县共抽调三分之一的县、区干部专门做此项工作。支前指挥部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支前参战。今年1至3月份,共出动担架副,余人。县补充营人(由各区基干民兵组成,一区除外)开赴忻州协同我正规部队作战(后陆续补充了正规部队);一区余名基干民兵开赴阳曲前方作战(后也补充了我野战部队)。春节后,全县动员名基干民兵参军,使我野战军不断得以发展壮大。二、组建支前运输队。为了保证按时完成支前任务,各区成立了支前运输队,运输队由县支前指挥部统一领导。今年1至3月份,出动骡、马、驴余头,往忻州前线运粮余万斤,运草10万余斤,运煤炭30余万斤,转运军装余套,军鞋双,各种炮弹2.5万余发,手榴弹2万余颗,子弹10万余发,长短枪枝余枝,炸药1万余斤等军火及军用物资。同时,一区支前运输队也往阳曲前线运送大批军火及军需物资,保证了我前方野战军的供给和需要。三、养护伤病员。当时,在五家庄、任医院;赤泥洼还设有部队野战医疗队。前线医院治疗养伤。今年1至3月,支前运输队共从前线接回伤员名。医院的有余名,医院的有余名,医院的余名。伤病员集中转来时,医院无法安置,便把医治好的伤员和轻伤者转到附近老百姓家。在各区支前指挥部的号召下,医院附近的各村妇女们争抢着把伤员接到自己家精心照料,细心养护。赤泥洼村的杨老大娘和儿媳一次就接了三名伤员,而且照顾得十分周到。每当一批伤病员接来时,妇女们便争先恐后地慰问伤员,有的送面送米,有的杀鸡宰羊,医院。1至3月,医院就收到老百姓慰劳伤员的白面余斤,小米余斤,鸡50余只,羊16只等慰劳品。同时,妇女们还积极为伤病员缝补、拆洗衣服,做军鞋、军袜,许多伤员感动的热泪盈眶,表示养好伤后,返回部队一定要拼命杀敌,早日打败国民党军队。四、设立临时性的五处兵站。为了准备随时供给前方部队与过往部队的需要,县支前指挥部在赤泥洼、康家会、杜家村、西坡崖、娄烦镇等村镇设立了临时兵站,为部队筹粮、筹款、筹草,筹集军鞋、军袜等军需军用物资,以保证部队供给。1至3月,全县五处兵站共筹集粮食0余石,草25万余斤,款0余元,军鞋余双,子弹袋余条,米袋0余条等军需物资,按需及时地供给了前线部队。朱总司令听了曹建芝的汇报后说:你们的支前工作做得扎实,以后你们要深入老百姓中,给老百姓大力宣传支前参战的伟大意义,有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援,我们的前方部队才会早日打败国民党的军队,才能取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才能使老百姓彻底翻身解放。老百姓懂了这个道理,把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就会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当晚,中共静乐县委按照有关指示,通知了静乐县的开明人士绅武泽霖(字润生)老先生,要他次日早上会见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武先生就早早起来,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西坡崖。当警卫人员带领武先生进入朱总司令的住处时,朱总司令已神采奕奕地站在了门口,武先生一眼便认出了总司令,忙小跑过去,紧紧握住总司令的手,激动地说:“总司令好!总司令好!”“武老先生也好吧!”朱总司令高兴地说。总司令询问了武先生的近况后,把话题引到了年秋武先生参观访问延安上。武先生兴奋地说,那次参观访问,对他来说,是一生中震感最大的,影响最深的,对他政治思想进步帮助极大。中共静乐县委书记李国珍忙介绍说:武先生从延安参观访问回来,县里组织了几次报告会,武先生详细地给全县军民介绍了延安的情况,介绍了他的观后感。这使全县军民感受颇深,启发很大,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抗战的信心,同时也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并说,武先生虽七十出头了,可他革命斗志越来越坚强,在当前的土改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向土改工作团献金、献粮、献地、献房、献牲畜,武先生原本是静乐县的大富户,可到现在,他的财产已降到一般中农的水平。朱总司令说:这就好,武老先生应该这样做!你的那些老朋友(指参观团成员)牛(友兰)、刘(少白)等人,也都是这么做的,有你们这些影响大的人物来带头,别人的工作也就好做了,做起来阻力也就小了。12月上午10时许,刘少奇、朱德等一行离开西坡崖村。当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出现在街上时,夹道欢送的部队官兵和老百姓顿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刘少奇和朱德昂首阔步走在前头,他们身穿灰布军衣,朱总司令打着绑腿,灰军装上还有几块大补钉。他们微笑着,边走边向送行的人们招手致意。欢送的人们送到村边,他们怀着无限敬仰的目光,一直目送着刘少奇、朱德一行渐渐远去。当时,刘少奇正患较严重的胃病,经常发作。当一行人沿汾河西岸北上,走到西河沟一带时,刘少奇胃病发作,疼得头上直往下滚落汗珠。警卫人员立刻从马背上将衣着朴素、面容清瘦的刘少奇扶下马来,换卧担架,继续北上。到段家寨一带时,刘少奇胃病已好转。在他要换乘马的同时在路旁歇息。少奇同志走到路边一处高地,举目观望开阔的汾河川。此时,杨柳吐絮,万物萌生,大地披上了绿装,处处春意盎然。刘少奇说:此处很平坦,耕地也不少。“这是汾河上游,人们素来称米粮川。”随行人员忙介绍说。刘少奇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三人正扶犁耕种,他大步走过去,举手招呼那三位犁田者到地边歇息。这一家三口是李大爷、儿子和儿媳,李大爷扶犁,儿子撒粪下种,儿媳耙磨地。少奇伸手抓起一把刚翻起来的黑油油的土,细细地观察后说,这土很肥。“这是头等平地,上好的地。”李大爷忙介绍说。刘少奇以极和蔼可亲的口气询问了李老汉一家的情况,当问到李大爷一家七口,有64亩地,有耕畜,全家有吃有穿,在村中居中层(中农)时,少奇同志问:“过去你家也居中层?”“不,穷得很,居底层(贫农)。全靠这几年减租减息,勾约抽账,土地改革和新政策的扶持,再加上我们全家人的辛勤劳动,才爬上中层。现在有了自己的地、耕畜,人们可心了,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天一亮,人们就起来下地干活,到天黑得看不见了才回家。”李大爷高兴地说。刘少奇笑着对朱总司令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实调动起来了!刘少奇又问道:“村里有没有无地耕和缺种籽的农民,有没有少吃无穿的户?”“现在没有无地可耕的了,只是多少不均,好赖不等,正在土改中解决这些问题。缺种籽的有个别户,可政府按地亩如数发给了种籽,足够下种。少吃无穿的户也是个别的,政府都进行了救济,使穷困户有吃有穿。”李大爷不慌不忙地说。上路时,刘少奇、朱总司令和他们一家三口,一一握手告别。黄昏时分,少奇、朱德一行进入宁武县石家庄村。来源:静乐文史(第十六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nisaigea.com/ksjg/5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