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你有恐惧过死亡吗?」
很难想象医生会向自己的病人如此提问。
下午六点钟,大部分医生已经下班了,江苏医院的走廊里人声寂寂,四周显得十分安静。在一个闲置的房间中,心血管内科的姚帅医生举起了他的佳能5D3相机。
咔嚓,伴随着快门开合,影棚灯一闪,瞬间照亮整个房间。在一束束短暂强烈的光线下,影像凝固了下来。
画面中被拍摄的人绝大部分是姚帅的患者,他们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略微凌乱的发丝,甚至衣服的质感都清晰可见。
「生病的人群其实有着复杂的面孔,他们虽然身处于疾病和痛苦中,但依旧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有些温文尔雅,敦厚朴实,而有些则愚昧、狡猾,甚至带些防备和孤傲。我对他们的态度无法用同情一以贯之。」姚帅说。
医院,阅众生相
「世间百态,人生况味,以医院为一个节点。」姚帅在自己的CNU博客里写道。
对姚帅而言,医院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
年8月开始,借着下班的空档,他拍摄了多位患者及家属,总计1万余张照片。
「能医院的级别有关,在我的被摄者中,农民较多,也有城市中的人,教师、公务员和退休的老交警都在此列。」
除此之外,年龄也是他考虑的维度,他试图纳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医院产生交集。
年8月,姚帅首次萌生了拍摄病人的想法,这种冲动来源于大学期间对摄影的迷恋。「吕楠是我最喜欢的摄影师,他与精神病人同吃同住,拍摄出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这给我的启发是,应该从生活中挖掘最具艺术感的东西,而不是专门跑到哪里去拍摄。」医院恰好给了姚帅这样的机会。
姚帅拍摄的第一个人是位老师,当时他答应会给这位患者一张照片留念。但是不久后患者辞世,姚帅带着这张未能送出的照片参加了他的葬礼,之后作为遗照转赠给了患者亲属。
第一位被摄者照片
听患者讲故事
每个生命都值得纪录
姚帅觉得,医院里有很具体的一部分人正在%遭受着困扰。
对一个家庭来讲,每一次生离死别都是天翻地覆。但是这件事情带来的打击,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好准备,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他们的精神需求也被现实忽略,难以发声。
治疗结束后,姚帅会开启闲聊模式,和患者或家属拉家常。更多时候姚帅会问一些十分深刻的问题,「你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吗?」「最让你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最让你开心的回忆是什么?」
由于平时缺乏倾听,患者或家属遇到这些提问往往会打开话匣子,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小时候,男孩能上学,女孩只能在家学纺纱织布。我这辈子最苦的时期就是孩子上学的时候,他们成绩都很好,个个上到了高中,但我的负担太大了,好在那时候有我婆婆帮忙。现在我得了肿瘤,但我不害怕,阎罗王要你的时候躲也躲不掉,不要你的时候去也去不了。我想活到一百岁,但那时候我的子女也都老了,更没人照顾我了......“这次生病我本不想来看的,因为小儿子要结婚了,我不想添乱,但他硬要把我送过来,我很过意不去。孩子结婚,一般都是大人在出力,而我却帮倒忙。我以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身体养好,在家里养几头猪,帮小儿子照顾好家。
“我在大学读的护理专业,最近才慢慢知道父亲得的并不是肺炎,而是肺癌,没人告诉我也看得出来。我希望父亲能好起来,我的母亲能快乐起来。我要撑起这个家。生命很脆弱,不能永恒,我感到很无奈……
和患者聊完之后,姚帅会邀请他们站在自己搭建的简易摄影棚里拍张照,他们往往欣然应允。
摄影棚照片
「有人看了我的照片,觉得拍的不错。但也有人会产生疑问,怎么处理成黑白的?一点都不吉利。但是我喜欢黑白,因为它更能凸显一个人的内心、神态和精神状态。色彩如果被带进来,就会干扰这种感觉。牺牲色彩后,他们的肖像便可以被平等地展现。」
本想拍摄0人,但因为近期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姚帅暂时停止了拍摄计划。他说后期可能会改变形式,继续拍摄,尝试表达两人之间关系的肖像。
「对我来说,医学和摄影本质上来讲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医学是对人健康的尊重,对生理上的维护,让患者能够更体面地生活。而摄影则客观地尊重人们的生活状态。两者都带有人文色彩,在这个维度上互相交织。」
姚帅医生在摄影棚内
策划:史晨瑾
题图及插图来源:姚帅摄
丁香园招聘1.新媒体运营(丁香园)协助运营丁香园